首个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标准发布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编制的团体标准《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T/CI 874–2025)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并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https://www.ttbz.org.cn)。

负责起草该标准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友绍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该标准为我国首个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标准,有望解决目前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无技术规程可依的局面,进一步促进我国红树林保护和发展。

广东湛江红树林耐盐、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区。研究团队供图

  ?

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陆动态交界面、周期性遭到海水浸淹的潮间带环境,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尤其在发展近海渔业、净化环境、固碳增汇等方面。目前,我国现有2.71万公顷红树林,为更好地保护红树林,2020年中国政府发布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预计到2025年中国红树林面积将达到3.6万公顷,助力国家“双碳”战略实施。

“迄今为止,国内外都没有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规程。”王友绍说。为了规范不同生境红树林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应用,迫切需要制定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进一步指导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生产实践,促进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红树林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浙江温州红树林耐低温、抗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区。研究团队供图

  ?

据介绍,《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技术规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工程)等项目的资助下,确立了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的原则和修复技术流程,包括不同生境(抗高温、耐低温、抗污染、抗冲淤和耐盐)红树植物物种选择、筛选与配置以及微生物修复群落配置等,给出了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的成效评估方法。

该标准所提出的技术规程力求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了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国家该领域标准的空白,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和成效评估工作发展,提升红树林的生态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务效果。该规程适用于不同生境红树林精准生态修复与成效评估。